防疫宣传

    【健康提示】五月卫生防病提示

    时间:2024-04-30浏览:

    5月正值春夏交接之际,气温升高,细菌、病毒和各类蚊虫活跃。此外,“五一”小长假将至,公众外出旅游、走亲访友、聚餐聚会等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活动增多,疾病的传播风险升高。安徽疾控在此温馨提示广大公众:注意预防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百日咳、霍乱、手足口病、新冠病毒感染等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01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俗称“蜱虫病”)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体温≥38℃)、白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蜱虫叮咬传播,直接接触病人血液、血性分泌物等体液也可引起感染;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区、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农民或从事野外作业的人群感染风险较高。该病在我省的流行季节为4月至10月。

    防控措施

    1.减少暴露,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在草地、树林等蜱类主要栖息地长时间坐卧;野外劳作、游玩前,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产品处理衣物和装备,裸露的皮肤喷涂驱避剂。

    2.保持居家环境卫生。及时清理院内和住宅周围的杂草、垃圾,打扫禽畜圈舍,避免蜱虫孳生,及时清理宠物及家畜身上的蜱虫。

    3.户外返家后及时检查。户外活动返家后要仔细检查外套、背包和宠物,发现蜱虫应及时清除,返家两小时内沐浴可降低蜱传疾病风险。

    4.科学处置蜱虫叮咬。若不慎被蜱虫叮咬,切勿生拉硬拽,避免蜱虫头部残留体内。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蜱虫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垂直向上取出蜱虫。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局部消毒伤口,并密切观察身体状况2周。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暴露史。

    02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其中婴儿病例感染后多无典型痉挛性咳嗽,易出现发绀、气促、呼吸暂停、甚至窒息。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多发。

    防控措施

    1.接种疫苗。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病和重症病例的发生风险。儿童应在3、4、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适龄儿童应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未接种儿童应尽快补种。

    2.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和咳嗽患者接触;勤洗手,室内经常开窗通风。

    3.出现症状及时就医。成人照顾婴幼儿出现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避免传染给其他孩子;儿童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03 霍乱

    霍乱是由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5至10月为其多发季节,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霍乱的典型症状表现为剧烈的无痛性水样腹泻、呕吐(一般为“先泻后吐”),粪便呈黄色水样或“米泔水”样,严重者可引起脱水甚至造成死亡,人群普遍易感。

    防控措施

    1.五要。饭前便后要洗手,海水产品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

    2.五不要。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烂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弧菌污染)物品不要碰。

    04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密切接触传播,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鼻咽分泌物、唾液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手、毛巾、牙杯、玩具、餐具、奶瓶等物品或环境而感染。其次为呼吸道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饮用或食用被病毒污染的水或食物亦可感染。

    临床多以发热,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等症状为主,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患儿一般在2周内痊愈。

    防控措施

    1.避免接触病人。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儿童前往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室内公共场所,避免接触病人。

    2.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触摸眼口鼻前、外出游玩回家后在流动的清水下给儿童使用洗手液洗手,至少揉搓15秒以上。

    3.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儿童使用的奶瓶、奶嘴及餐具等要煮沸消毒,玩具、用具等要定期清洁消毒,衣物、被褥等常在太阳下晾晒,房间要经常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4.接种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接种对象为6月龄~5岁儿童,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05 新冠病毒感染

    新冠病毒感染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潜伏期多为2~4天,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进行传播;人群感染后可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部分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无明显发热。

    防控措施

    1.做好个人防护。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时,建议科学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勤通风、少聚集。

    2.加强健康管理。密切关注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时,尽量减少外出,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3.增强自身免疫力。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适当锻炼身体,增强自身体质,不熬夜,保证睡眠充足。

    4.预防接种。建议老年人、慢性基础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等重点人群积极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病毒疫苗。

    06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微生物或化学性致病因子经摄食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其中由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较为常见。该病潜伏期较短,一般进食后数小时即可发病。食源性疾病临床上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一般愈后良好。

    防控措施

    1.勤洗手。饭前便后、做饭时要勤洗手,尤其是在生熟食品交叉处理过程中。

    2.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生熟食品存放、加工等过程均要分开,保持厨房环境的清洁,防止交叉污染。

    3.食物要煮熟煮透。不吃生冷食物,特别是冰箱里的剩菜剩饭,吃之前要彻底煮熟煮透。

    4.合理存储食物。熟食在室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2个小时,剩余食物要冷藏处理,防止细菌滋生。

    5.使用安全的水和食品原料。使用干净的水、新鲜的肉、水产品、蔬菜等,不食用超保质期的变质食材。

    返回 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