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技能大赛· 教师大赛· 正文

教师大赛

【教学比赛】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举办2024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通知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2/01 发布人: 点击量:

校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部署,贯彻落实“十四五”期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规划,推进技能安徽建设,以“岗课赛证”引领“三教”改革,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促进育训结合、书证融通,引导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专业数字化改造、团队协作等方面提升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全面推进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经研究决定举办2024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赛对象及名额

(一)参赛对象

全校在职教师,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可按要求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比赛。

(二)参赛名额

1.高职赛项。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少于1个参赛团队,其他高职二级学院不少于2个参赛团队。公共基础课程组同一门课程不超过1件作品,专业课程组(含一组和二组)内同一个专业大类不超过3件作品。各高职二级学院参赛作品中,专业课程二组作品数量不得低于专业课程一组作品数量的50%。

2.中职赛项。有五年制一贯制前3年在校生的高职二级学院、技师学院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技师学院和高职二级学院自愿报名参赛。

二、比赛要求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3-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参赛材料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案、教学实施报告和教材选用程序说明等文档资料。

1.教学内容。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要求,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契合层次定位。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应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突出职业教育特色,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专业课程内容应对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职业,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结合教学实际融入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注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

2.教学设计。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针对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思想政治课以“八个统一”为统领,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杜绝各种形式主义。专业课程鼓励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手脑并用,实施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景化教学等。

3.教学实施。教学实施应注重实效性,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开展师生、生生的有效互动,推动深度学习,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教学过程真实数据,并根据反映出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专业课程应注意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习实训应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需要合理创设数字化学习和实习实训情境,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思想政治课教材选用应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其他课程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规范选用教材,优先选用国家和省级规划教材,鼓励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

4.教学评价。持续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关注育人成效、检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成长。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思想政治课还应注重综合考核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情况。

5.教学反思。深度思考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总结在更新教育理念、落实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评价、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做到设计理念、教学实施、育人成效的有机统一,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赋能的“大先生”。

具体要求参照《2023年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参赛材料及决赛有关要求》(附件1)执行。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技能竞赛

具体要求参照《2023年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选拔赛作品材料有关要求》(附件2)执行。

三、比赛分组

(一)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比赛

参赛的模块、单元、专题、项目或任务等应为有关课程中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的教学内容应不少于12学时(不含中、高职思想政治类课程)。

2.专业课程一组。参赛的教学内容应不少于16学时,参赛课程应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拓展(选修)课。

3.专业课程二组。参赛的教学内容应不少于16学时,其中体现教师实操演示与指导的内容不少于8学时。参赛课程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拓展(选修)课,或专业实习实训、岗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五年制高职前三年课程参加中职组的比赛,五年制高职后二年课程参加高职组的比赛。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比赛

组别设置全面覆盖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和所有大类专业课程。

1.思政课程组

比赛内容为教育部规定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应依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有关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并与国家规划教材有关内容相对应。

2.公共基础课程组(不含思政课程)

比赛内容为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含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不少于12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应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有关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并与国家规划教材有关内容相对应。

3.中职专业技能课程

比赛内容应依据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以及我省已印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方案,参赛作品应为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技能)方向课中不少于16学时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包括专业(群)顶岗实习标准中的实习项目工作任务。

近2年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的作品,其教学团队所有成员的所在学校不能以同一公共基础课程报名参加公共基础课程组或以同一专业报名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比赛。

四、报名要求

1.即日起,各二级学院组织统一报名。报名结束后学校组织集中培训。

2.各二级学院需在2024年1月12日前填《2024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赛参赛作品报名表》(附件3)、《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参赛报名表》(附件4)、《2024年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能力大赛参赛作品汇总表》(附件5)、《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参赛汇总表》(附件6),并将加盖公章的纸质稿报教务处,电子稿发教务处黄雄。

五、初赛作品提交截止时间

2024年3月10日,逾期不予受理。

六、决赛时间和地点

1.决赛时间:2024年3月16日-3月17日。

2.决赛内容:材料审核,实施报告汇报(8分钟)、2段无生授课(6-8分钟/段)。

3.决赛地点:中区4301教室。

七、评审奖项设置

1.高职组评审按照《2023年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评分标准》执行(附件7)、中职组评审按照《2023年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技能竞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选拔赛评分指标》执行(附件8)。

2.中高职赛项共同评奖,比赛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学校对获奖团队和优秀组织部门给予表彰,其中一等奖为参赛团队数的10%,二等奖为参赛团队数的20%,三等奖为参赛团队数的30%。

八、其他

1.参赛对象应为教龄2年以上(含)的在职教师,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可按要求参加专业(技能)课程组的比赛,每个教学团队企业兼职教师不超过1名。每个教学团队由近3年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含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结构合理,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不少于1人;专业(技能)课程团队“双师型”教师占比50%以上。鼓励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主持人以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鼓励在本省高职院校范围内跨校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参赛,以团队负责教师所在学校报名。鼓励推荐落实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且效果好的作品参赛。2023年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获奖作品不可重复参赛。

2.参赛作品应为原创,资料引用应注明出处。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和纠纷,责任由参赛者承担。

3.大赛成立专家评审组,成员来自学校教学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校外专家。参赛选手不进入评审组。

4.请校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鼓励教师踊跃参赛。

5.参赛作品材料(包括教案、教学实施报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材料,校赛不需要提供录像)发送至教务处。比赛联系人∶黄雄,电话:0554-6656613。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2023年12月1日

上一条: 【教学大赛】关于组织参加第七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的通知
下一条: 【喜报】我校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教师参加全国服务型制造应用技术技能大赛荣获全国二等奖

版权所有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洞山林场路1号

联系电话:0554-6661102 邮编:232001

Baidu
map